69看书网 » 历史小说 » 帝国的脊梁最新章节列表 » 第118章 线列战术 (2/2)

第118章 线列战术 (2/2)

文/浮沉的命运
帝国的脊梁 | 本章字数:173.14万字 | | 帝国的脊梁txt下载 | 帝国的脊梁手机阅读
形两种,为硬木做成。长方形盾长三尺,宽两尺,主要为步兵中的刀盾手使用。圆形盾约为二尺,小型灵活,将来用于骑兵,同时步兵也可以使用。

当工匠问王斌要不要在盾牌上加一层皮革,或者绘制图案时,王斌一口就否决了。毕竟,将来的部队肯定是一支火器为主的精兵部队,搞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干啥!

一旦他的刺刀研究成功,长矛手也不需要了,在大炮火铳的战争中,盾牌完全是个累赘。

王斌现在要走的路就是18世纪后期的排队抢毙战术,没有长矛手,刀盾兵,只有火铳手。

18世纪的排队抢毙看似没有战术,但实际上却是当时最先进的战术,没有任何同时代的战术能够与其相提并论。

现在大雪山的铅丸生产,就是把铅融化了,通过平管,然后从高处靠重力滴落到下面巨大的水池中,制成一颗颗小玻璃珠大小的铅丸。至于铅丸的大小,肯定不会是后世那种标准化的成品。

当不标准的铅丸放到铳管里,在发射的过程中,铅丸会不断的跟枪管发生碰撞,然后射出,射出的铅丸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前进,误差范围实在很大。这也就形成了线列战术的应用。

因为只有这样大规模的齐射,才能对对方产生有效地杀伤。

历史上著名的三段射击,第一排射击后将枪械交给后两排装填,然后再传递给第一排继续射击,此战术在需要持续火力的场合经常被使用。

还有一种被称为徐进射击的变种,即第一排射击后原地装填,第三排走到最前面射击后原地装填,然后第二排走到最前面射击后原地装填,能够在持续射击的同时向前缓慢推进,直到抵达冲锋距离进行白刃战。

实际上线列战术并不是完全没有掩蔽,在实际的战争中,矮墙、战壕、栅栏和拒马刺等工事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其中以矮墙最为常用,它不影响士兵站在后面装填,却可以遮住从腰部以下的部位。

密集的线列阵型在面对骑兵时也更加稳固,如果采用密集队形,任何胆敢正面冲击步兵阵线的骑兵下场只有死路一条,骑兵在同等的战场宽度下将面对通常是三倍于自己的、亮着刺刀、站成密集队形的步兵,因而瞬间在战斗力上陷于劣势。

线列步兵的成本极其低廉、训练极其简单,成本上的优势使得其在对抗传统部队时几乎总是有数量优势,因而总是在战场宽度上拥有优势。这也是王斌极其看重的一点。

训练起几千火铳兵,可能一两个月就可以形成。但若是要训练成几千弓箭手,没有个几年功夫恐怕不行,而且士兵的天赋(视力,臂力)还得全部过关才行!

当然,火铳和火炮,骑兵是相补相承的。大炮轰,骑兵两翼冲击,火铳正面徐进,直至白刃冲锋,击溃对方。

但是,归根究底,排枪击毙的线列战术,需要的是严明的战场纪律。士兵的素质,底层军官的素质,决定了这支线列队伍的下限。

(快捷键 ←) 上一页:第117章 少年中国说(2/2)章节列表(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