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章节列表 » 名臣篇之歧伯 (2/2)

名臣篇之歧伯 (2/2)

文/欧阳靖康戴韵
中华古代名人录 | 本章字数:1023.47万字 | | 中华古代名人录txt下载 | 中华古代名人录手机阅读
素问》与《灵枢》二部。后据说《难经》八十一篇,称为八十一难,为根据《黄帝内经》内容而写的八十一条答辩议论,包括有关把脉、经络、解剖、五脏疾病,以及针灸治疗法等理论;作《内外术经》十八卷,教制九种针灸之方法;作《经方》,为记载药剂治疗之书;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中国古代药物的着作,收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类居多,故有此称(今原书不传,有清孙星衍等辑本)。后来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如今,庆阳一带,农村懂针灸的人很多,多都技艺高超。这也可以证明千百年来歧黄之术的影响之深。我小时候,就亲眼看见我的一个姑奶奶针灸治病,当人问她:“你咋会的?”她一个不识半个字的女人,都知道岐黄针灸师傅教的。我大伯大妈都会针灸,而且技艺相当不错!我们村的大夫,差不多都会针灸。这么多懂针灸的人,都从那里学来的?不得不令人深思!

三、四川盐亭人.岐为古姓,又作歧。在古代,“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鉴外记》),“姓千万年不变”(顾炎武:《原姓篇》),所以古代的姓必有其祖源和流别,但歧姓之人,史籍绝少有记载,岐伯为最早见诸史乘之岐姓人,则岐姓显系小姓,分布亦不广。《山海经·海外南经》称“有岐舌之国”,“岐舌国在其东,一曰不死民东”。据蒙文通先生考证,《海外南经》为蜀人所作。郭璞注云:“岐舌国,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吕氏春秋·功名篇》载:“南方有反舌国,舌本在前末倒向喉。”岐舌、支舌、反舌,即“舌在前,末倒向喉”,此蛇也,则此岐舌国当为以龙(蛇)为图腾之岐姓部落。《山海经》又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种),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明杨慎认为此“都广之野”即今成都平原。《淮南子·地形篇》载:“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而复苏。”人死而能复苏,则人终不死也,此即《山海经·海外南经》所谓“不死民”也。据此,则岐舌国当在今成都平原以东,为人数不多的岐姓人所组成的部落,远古岐姓之聚落,仅见于此。而岐伯姓岐,有姓,则应为此部落的贵族甚至首领。称伯,是指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岐伯,用俗语来说,就是“岐老大”。成都平原以东,以龙(蛇)为图腾的部落,应为氐羌族,岐舌国当为这些氐羌族中的一小支。氐羌族以龙(蛇)为图腾,《山海经》曰:“先龙是生氐羌。”《殷墟卜辞》称:“龙来氐羌”。邓少琴先生《巴蜀史迹探索》谓:“西汉水上源有龙之称,而为巴蛇之巴发源地。”西汉水为嘉陵江西源,其水西南为白龙江,即邓先生所称“有龙之称”的地区。古代龙蛇不分,蛇亦龙也。嘉陵江流经四川北部及川东部分地区,很早以来就是氐羌族活动的范围,这一地区位于成都平原东北,《抱朴子》所述岐伯曾去过的缙云山即在此区域内,而他行迹所至的青城山、峨眉山均距此不远,岐舌国也应在这一区域。氐羌人在这一地区活动的痕迹处处可见,如川北盐亭县,北宋《元丰九域志》云:“盐亭一时已多氐语,可见旧日氐人之盛。”明杨廷和《过盐亭》诗云:“土俗旧从张老变,高山曾受杜陵知。”杨自注谓:“县人多氐语,自隐翁张俊之变之。”(见《全蜀艺文志》)明末清初,盐亭等地所受战乱影响较小,土着居民尚多,其语言习惯得以保留,至今盐亭人语中仍多氐语痕迹。

我认为第三种说法也很牵强,它是一种类似咬文嚼字的证明,与就理论证明理论太接近了!所以,说服力也就大为逊色!至于纪念,关羽不是全国到处都有纪念的庙宇吗?对于岐伯更不必为怪!

选自《庆阳文化》作者:郭卓茂

(快捷键 ←) 上一页:名臣篇之丹朱(2/2)章节列表(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