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章节列表 » 儒家孔门之石作蜀(前519—前479年) (2/2)

儒家孔门之石作蜀(前519—前479年) (2/2)

文/欧阳靖康戴韵
中华古代名人录 | 本章字数:1023.47万字 | | 中华古代名人录txt下载 | 中华古代名人录手机阅读
土地,由狄家庄石姓租种(这坟地旁地早在1937年由石清泉、石廷栋两老征得合伙同意出卖后,给庄间创建一所小学。当时的学生已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了。)那么,当年该地姓石的村庄住地距狄家庄、十里铺也在五里上下。根据上面马务寺和石家大山两地人的先人坟地与居住地址来说,令人相信无疑。那么,马务寺和石家大山两地人集体交换庄村的真假虚实,好像也是合乎事实情况的。(现在只能当传说存疑,待考。)据此,如今马务寺的艾、梁、黄三姓人为什么再不在石家大山的地界上埋先人,同样,石家大山人也不再在狄家庄、十里铺地区埋葬祖先,更为什么石家窑人不在狄家庄、十里铺埋先人呢?(这因十里铺姓石的说他们是由石家窑搬来的。可是从来就没有听说过石家窑人曾经在什么年代到马务寺、狄家庄、十里铺等地有过祖先的什么遗迹。如果说十里铺姓石的不是石家窑人,自古以来就是当地的老户,那么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唯一无二的石夫子的后代了。)退一步想,只要是住在甘谷县内的石姓可能都是石夫子的后代。虽然住地不同,相距较近。这再不会有怀疑的吧。那么现在要问石夫子究竟是甘谷那里人?十里铺人,马务寺人,石家大山人,抑或是石家窑人?依前面事实的推断,既然原来马务寺姓石的人被人作弄上山了,先人的坟地当然不能跟人走,就只能说石夫子是石家大山人,也不能因石夫子的坟地所在地就说成是十里铺人。这和一株树有根有枝是一样的。其次,石夫子距现在有多少年代?由于年代久远,没人说过,石氏既没家谱,又没纪年表,今天只能是大概估计。好在可根据《文汇报》1985年4月14日《孔门后裔谈孔子》(孔令朋《读书札记》十七的5页的第5节):“去年九月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三十五周年,孔子第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今年65岁。”可知,石作蜀给孔子当学生,比孔子晚上二十年,距今也有二千五百一十六周年。后代推迟一代,到我这一代算是第七十六代了。(此文应甘谷地方志编委要而写)7相关信息吴柳堂所言天水籍孔门三位贤人,石子而外尚有秦人秦子南(名祖,唐赠少梁伯,宋为鄄城侯)和上邽(今清水县)壤驷子(名赤,字子徒,唐赠北征伯,宋封上邽侯)。乔宗亮为他俩各撰一赞。秦子南赞秦有子南,赞赞述作。守道之渊,成德之博。范若铸金,契犹发药。历世明祀,少梁宠爵。壤子徒赞式是壤侯,昭乎圣徒。执经请益,载道若无。诗书规矩,问学楷模。得时而驾,领袖诸儒。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下两廊中,三位先贤的塑像一直奉祀其中。后毁于特殊时期。秦州旧有文庙,位于天水市中城,其址在今中华西路小学。《秦州志》载:文庙在城内西南隅,上为大成殿,左为崇圣宫,台下东西两庑各九间。前为戟门,门外左名宦祠,右乡贤祠……相传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教谕梁公弼始建……乡贤祠内有三位夫子的祀像。秦子祠有联:圣绩西行,眺百二河山,不碍春风时雨至;儒宗传北学,数三千弟子,谁携关月陇云来。壤驷子祠联语是:任人间倒海翻江,逐宇宙新潮,正学莫忘宣圣统;愿我辈模山范水,趁春秋佳日,大家来拜上邽侯。甘谷县为了缅怀石子,继承杏坛遗德,彰昭后人,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8月在十里铺小学院内再立《石作蜀先贤旧址碑》,表达了对先贤的怀念。现在甘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8诞辰纪念2010年6月10日上午,甘谷县纪念先贤石作蜀诞辰2530周年暨石子雕像揭幕仪式在十里铺小学隆重举行。县上四大组织在家领导,离退休老干部,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县直各中学校长、各学区校长,十里铺小学全体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及石作蜀纪念馆筹建委员会、石子研究会全体成员,共计1000余人参加了典礼仪式。典礼仪式由副县长潘慧琴主持,县委书记王子生作了重要讲话并与原县政协副主席原尚孝为石子雕像揭了幕,原县政协主席李爱菊宣读了修建石作蜀纪念馆倡议书,石子纪念馆筹建委员会主任、石子研究会会长张爱民作了讲话,少先队员代表为石子雕像献了花和词。王子生指出,举行石老夫子纪念活动,重温古冀悠久历史,重申先贤丰功伟绩,对于弘扬古冀文明、传承古冀文化、激发全县人民的时代创新精神,加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王子生强调,石作蜀是甘谷人的先祖,是甘谷人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当前全国各地竞相考究、争夺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借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更加注重石作蜀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快筹建石作蜀纪念馆,真正把悠久的历史优势、灿烂的文化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进而发展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

(快捷键 ←) 上一页:儒家孔门之壤驷赤(2/2)章节列表(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