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章节列表 » 君王篇之郑武公(前770~前744在位) (1/2)

君王篇之郑武公(前770~前744在位) (1/2)

文/欧阳靖康戴韵
中华古代名人录 | 本章字数:1023.47万字 | | 中华古代名人录txt下载 | 中华古代名人录手机阅读

郑武公(?——前744),姬姓,郑氏,名掘突,郑桓公之子,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第二任君主(前771年─前744年在位)。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留于洛阳执政。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国,嫁女并杀死主张进攻胡国的大臣关其思,袭灭麻痹的胡国,使郑国逐渐强盛,为庄公小霸奠定了基础。

前任:父——郑桓公

继任:子——郑庄公

中文名:郑武公

别名:郑伯掘突

国籍:中国春秋时期郑国

民族:华夏族

逝世日期:前744年

职业:郑国二代君主,周王室卿士

主要成就:使郑国立足中原

谥号:郑武公

1郑国第二代国君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丁卯年)),郑桓公遂东寄帑贿于虢、郐;大致在周幽王十年(前772年)时,桓公袭郐而取其地.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后,桓公之子武公继续伐郐夺邑;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郐国灭亡,武公遂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市)东迁于郐国故地--新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可见,袭郐而取其邑者为桓公,灭郐而迁郑者为武公。

郑武公是公元前770年继位的郑国第二代国君。他姓姬,名叫滑突,也有叫他撅(juē)突的。郑武公最初把郑国的国都迁建在京城(今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依靠自己的雄才大略,远交近攻,为郑国400多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郑国人民也都感到光荣,以国为姓,都姓起了郑。

2迁都

郑武公为什么会把自己最初的国都迁建在荥阳的京城呢?这得从他的父亲说起。其父是郑桓公姬友。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封弟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周王室的心腹地带三川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同时旱情严重,民众纷纷逃亡。西北的游牧民族趁机侵扰,蚕食周王室的土地。内忧外患频发,周朝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郑桓公为了保住自己的人民和亲眷不受战争的袭扰,听从太史伯的意见,于公元前772年将财产、部族、家属迁移到“河济之南、洛之东土”的“虢(guó)、郐(kuài)①之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桓公寄孥(nú)②”。不久,郑桓公在一次与犬戎交战中被杀。3京城立足

郑桓公的儿子撅突,由于保护平王东迁有功,继承了其父的司徒之职。平王赐虎牢之地,郑武公便把郑国东迁,并在东虢和郐国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建都。这是武公东迁后建设的第一个都城。

在京城立足之后,郑武公乘机灭掉虢、郐两国,并相继把邬(wū)、蔽、补、丹、依、厵(róu)、历、莘等十邑地纳入郑国版图,推行包括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巩固国防的“武公之略”,为郑国的日益强盛奠定基础,也为荥阳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

4解放“商人”

郑武公为强国提出了解放“商人”的口号。“商人”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被定为世袭奴隶。武公东迁后,看到他们是建设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就依靠这批力量,开发《夏书·禹贡》所讲“荥波既潴(zhū)③”(荥泽)的滩涂荒地,扩建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郑武公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城建成宏伟都城。荥阳京城虽然后来没有成为郑国最高统治者的统治中心,但京城如此的规模,早已超过了“百雉(zhì)④”,并且还有桓公的“大宫”(宗庙)在,因此当后来庄公弟叔段占据此城时,祭(zhài)仲就对庄公说:“郑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如此宏大的工程,显示了武公之略的宏伟气魄。恢宏的京城在秦汉时期被降为京县,因超过县城的标准,而在城中建了一道东西城墙,群众称之为横城。所以,现城址呈“曰”字形状,京县是把京城一分为二使用的,至今京城的中间还残存着京县的残墙墩儿。

郑武公还兴办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郑武公的进步政策调动了人们建设郑国、保卫郑国的积极性,历史上的“弦高犒(kào)师退秦兵”和“烛之武缒(zhuì)城退秦师”⑤的故事,就是郑国人积极主动保卫国家的表现。

5盖世功德

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的时候,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极力扩张产生了猜疑,并欲收回虎牢以东的赐地。于是,郑武公不得不在周平王六年迁都于郐,在今新密市郊刘寨建起了新都。至此,武公继承父志取虢郐十邑之地,“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fú)、騩(guī)而食溱(zhēn)、洧(wěi)”⑥的雄图大略基本实现。公元前744年,在位27年的郑武公逝世。郑武公死后葬于荥阳敖山的飞凤顶,因敖山衔广大武公之德,又名“广武”。

郑国从郑武公开始,不仅把最初的国都定在了荥阳的京城,而且奠定了郑国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因此,特别受到后人的尊重,遂用带“武”的地名来纪念郑武公,广武、原武、阳武、武德、修武,这些带“武”字的古县名当时都在黄河南岸的广武山周围,都是为纪念武公的盖世功德而得名的。2004年,荥阳还在

(快捷键 ←) 上一章:君王篇之郑桓公(前806—前771在位)章节列表下一页:君王篇之郑庄公(前743~前701在位)(1/2)(快捷键 →)